新闻资讯
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作者:huanghaobin 更新时间:2020-12-23 点击数: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注:本文来自山海源志愿者刘桂智老师,部分字句经整理编辑。


2020年是极其特别的一年,许多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被打乱。但这个年末,在浙江杭州,第四届现代哲学与新教育论坛如期而至,亦名“人的本质与教育学术研讨会”。


从长江学者、哲学教授,到师范院校的教育学教授,再到正在求学的研究生;从全国新教育的先驱者,到各地新教育实践机构负责人,再到普普通通的新教育实践者和爱好者,共三百多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学者、教育者齐聚一堂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专家讲座风采奕奕,诙谐幽默,褒贬时弊;新教育实践者脚踏实地、勇敢前行,令人敬佩。从善美真到意志、情感、思考,从知到行,再从行返知,在碰撞中见真知,在探索中寻创新,在创新中出成果,这是一片百鸟争鸣、百花齐放的天地!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会议从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孙周兴的“世界变了而你没变”开始。他开篇谈到精神疾病患者的与日俱增和自杀现象的频现,原因也许在于我们现在的教育把自然人培养为技术人,旧有的经验已不能再适应新生的世界,我们愈加困惑而“神经”了。


孙教授谈到1848年马克思手稿《共产党宣言》,谈到1882年尼采的名言,告诉我们需要警惕那些旧有的、固守的经验是否已经过时。


几次工业革命产生的新鲜事物已然彻底改变人类生活,人类该如何应对千变万化、迅速发展的新生时代,才能继续幸福、鲜活、好玩地活着呢?


孙教授兼论“不合时宜的教育”。世界已经进入新纪元,教育也不能一成不变。孙教授数次给挤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做讲座,精神抖擞的学者引经据典、幽默风趣地谈论人生、讲述哲学史,却面对着一个个不会发笑、面容平淡的大学生。他感慨道,“为什么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,却变得不好玩了呢?”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如何让人再次成为鲜活、灵动好玩的自然人,也许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是一条值得探索的路径。那么,教育该如何改革?如何创新?又将如何探索呢?这是一个新的课题!


也许李泽武老师的《儿童意识发展与生命发展周期》可以回应这个问题。


李老师辞去12年的小学教师铁饭碗,只身到国外参加全日制新教育培训,并回国创办中国大陆第一所新教育实践学校,至今已有17年。


他看着全国大大小小的新教育学校萌芽、发展和壮大。从简单模仿、照抄照搬、充满激情向前冲的1.0版本,到研究并实践中国特色和文化传统下的2.0版本,再到现在“国际教育,非常本土”品牌和对接中国教育大纲的特色新教育课程打造的3.0版本,我们期待在不断加强教师和学校管理专业化的基础上,为国家培养一批能行动、有感受、会思考的社会主义人才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泽武老师从一只漂亮的金毛狗谈起。狗能在视频通话中回应主人的感情,而现在常见的“天猫精灵”是能对话的智能音箱,似乎动物和电子设备都有了“意识”。是否有一天,他们能像人类一样去思考?


马克思、柏拉图、黑格尔、康德、冯特、佛洛依德、荣格、王阳明等哲学家、心理学家,都各自有对意识的研究和解读。


新教育创始人施泰纳老先生的很多思想就来自哲学家。柏拉图的影子理论、笛卡尔的自主意识,费希特、黑格尔和马克思关于物质和精神的论述,都为老先生的思想作出巨大的贡献。


鲁道夫·施泰纳发展出了人智学,并完善了此理论下的教育、医学、建筑、艺术等学科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泽武老师讲述了施泰纳老先生对意识的理解,谈到了宇宙意识、人类意识和儿童自我意识,也许这就是“一个人的一万年”。


每个人类个体都携带整个宇宙的秘密,儿童的自我意识发展里也该有符合宇宙意识发展的影子。从意愿、意志到感受、情感再到思想、思考阶段,从时间维度的无意识→有意识→现在,从空间维度的我→本地→国家→亚洲→世界→宇宙,儿童的意识发展也是生命的发展,是一个不断发现自己、发现世界、实现自我并改造世界的过程。


泽武老师说,教育并不复杂,就四点:教什么?怎么教?为什么教?如何评估?华德福课程体系是完全依照儿童意识发展的规律来设置的。


0-7岁的幼儿阶段围绕自由玩耍展开园艺、音乐、艺术、远足等家庭生活,以此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、保护并发展感官、培养自身的意志力,让孩子们体会成人和世界的善意。


7-14岁的孩子开设运动、音乐、语文、人文和科学、数学、艺术与手工等课程,以此请孩子学习科学知识、感受艺术之美并初步探索世界的奥秘,让孩子们体会到学习和环境的美意。


14-21岁则需要更加深入、细致的研读、学习并探索各门学科的奥秘,以此请他们学会思考,激发他们求真的兴趣。


至此,孩子们走过善美真,愿意带着善意和美意去探索世界的真相,创造世界的美好未来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那人的本性如何?是否本性就是善美真?教育该如何保护并完整地呈现人类与生俱来的善美真呢?青年长江学者王俊教授的《人的本性与教育:施泰纳的思想及其时代》也许能给出一些答案。


学者做研究不能惟独,需要学习研究各流派大师的思想。王老师提到蒙特梭利、康德、赫巴特、杜威、施泰纳等等,我们需要在比较中学习并辩证地理解各位前辈先贤的研究成果。


施泰纳老先生相信万物皆有灵,世界还有更多神秘力量的存在,有些我们看不见却能隐隐感受到的,有些我们既不能看见也不能感受却真实存在的。也许合适的教育能够带我们抵达原初的神秘,呈现更完整的人的本性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卢梭发明了“童年”,送给了爱弥儿,而当今又有多少儿童失去了“童年”,我们又该如何找回孩子们的“童年”?


科技使生活方便,人类的感官却在退化,感受失却了原初的丰富。如何脱离对物质的依赖,暂离世俗的纷扰,回归生命的本质,也许教育能够帮助我们做到。


让生命回到原初,在丰富的艺术中推进科学的发展,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中寻求平衡,新教育一直在践行的路上。


施泰纳先生在十二感官中提到:

0-7岁应发展意志力感官,包括触觉、生命觉、律动感和平衡感,发展信任、和谐、自由和平的品质;

7-14岁应发展情感感官,包括视觉、温暖觉、嗅觉、味觉,发展内在视野和爱、判断力、分辨力的品质;

14-21岁应发展内在精神和自我感官,包括听觉、语言觉、思想觉、自我觉,对应倾听、美感、真理和界限品质。


歌德的色彩理论应用于新教育教室的颜色,其实也是满足儿童感官发展的需求。大到教师素养、课程体系,小到教室布置、墙体颜色都是儿童成长的环境。如何为儿童的健康发展和成长,提供一个自然而然的环境,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丰富、健全的自己,呈现善美真的本性,也是华德福教育正在探索的道路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人与自然和世界不可分割。


歌德说:“为了要找寻自己,所以要走向世界;为了要了解世界,所以要走回自己。”我们需要迈开双脚、伸出双手,走到世界中,来到自然中,去感受、去思考、去行动,进而认知世界、感受艺术、改造世界。


我们需要在做中学,在学中做,教育永远不能脱离脚踏实地的实践。我们需要学习课本知识,我们更需要感受万千世界,踏遍千山万水,这样才能从植物、动物甚至矿物也包括人类身上学习、感知和践行。


我们发现问题、质疑世界并探索解决问题的实际路径。教育即生活,生活即教育,两者本该就是一体,教育应该创造生活在天地之间的鲜活人类,一个又一个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的自律且自由的个体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既然是学术论坛,就少不了“问”和“答”,更不能少了“论”和“辩”。在这些问答和论辩中,我们更多地看见彼此。


请思考者更多地实践,以期更深入地促进思考的高度;请实践者更多地思考,以期用更多的思考确定实践的方向。


我们需要思考,更需要行动,而“思”和“行”之间的“感”也是人生不可缺失的风景。这恰恰回应了2019年教博会的主题“汇聚·碰撞·变革:教育创新提升中国力量”。学者、实践者在汇聚中碰撞,在碰撞中见真知,在探索中调整创新。通过汇聚和碰撞寻求变革,我们一起在感受中学习,在行动中运用,在思考中超越,共创善美真的和谐世界。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活动结束了,但群内的伙伴们仍在热火朝天地讨论和探索。一些专家又圈了一些粉,一些与会者又粉了一些专家。论坛改变和促进的不仅仅是参会者的思维,还改变了一些投资者关注的方向,这都是论坛举办的意义。


我们尊重那些侃侃而谈、成果卓越的学者,我们敬佩那些在土地上脚踏实地的实践者。学者从思考的角度提供更高层次的指导;实践者在课堂上、在学生中、和孩子们在一起,从实践的角度提供更有价值的思考。我们依然期待,通过滋养一个孩子进而改变一个家庭,通过一个家庭的改变带给世界一些不一样。


感谢浙江大学哲学系,

感谢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,

感谢成都锦江区东蜀华育学校!

感谢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,

感谢现场的工作人员,

让我和同行的伙伴都受益匪浅!


观点 | 会思考、有感受、能行动


广东省山海源慈善基金会